近年来,山东省莱阳市经济开发区大力发展汽车零部件产业,努力打造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园区。图为10月10日,工人在山东莱阳市一汽车配件公司生产车间工作。梁志杰 摄
不久前在上海举办的一次国际汽车零部件展会上,德国一家知名滤清器厂家在中国市场的负责人张先生无奈地告诉记者,在这个已经很有规模的展会上,依然出现了不少假冒产品,并堂而皇之地参加展览,“我虽然向组委会提出了质疑,但这件事最终还是没有什么处理结果。”
张先生的遭遇,在中国的汽车零部件市场上并不鲜见。仿制、假冒品泛滥,已经成为阻碍中国零部件走向自主创新的一大“毒瘤”,这直接导致中国的零部件产业一直没能健康的发展起来,最终影响了中国的汽车工业发展。
2011年,中国的汽车市场出现了低迷现象,这也对中国的零部件市场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如果不尽快跨越“模仿”阶段,中国要想成为汽车强国,非常困难。
零部件是汽车工业的基础
(关键词:减震器活塞杆)
在中国,目前是整车企业引领零部件产业发展,而在国际上,则是零部件产业推动整车企业前进。从某种意义而言,零部件的发展决定整车企业的未来。
“零部件是汽车工业发展的基础,也是我们建设汽车强国的‘短板’。”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秘书长董扬近日在一次论坛上表示,现在国内整车企业发展较快,但缺乏强大的零部件企业支撑。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董建平则认为,是不是汽车强国主要体现在汽车零部件上,因为汽车的许多核心技术都体现在零部件上,零部件的技术没有突破,汽车就无法达到有关标准法规的要求。此外,零部件是整车的上游,是原材料、基础机械零部件的直接用户,因此汽车零部件发展水平直接反映一个国家的工业水平。
纵观世界汽车强国,比如德国、美国、日本,他们之所以在汽车制造业中占据领先地位,除拥有一批强大的整车厂商外,还在于其国内有一批强大的零部件公司:德国大众背后有博世、西门子,日本丰田、本田背后有电装和爱信,美国通用背后有德尔福、伟世通等,韩国则是靠摩比斯支撑,中国则没有能够叫得响的零部件生产企业。
“德国的整车企业、日本的整车企业为什么那么强大?表面看产销量很高、技术也很先进,实际上是庞大的自己本国零部件工业在支撑自己本国的整车产业。”国内知名汽车评论员钟师说。
中国的零部件行业起点低
随着近年来中国汽车业的发展,2010年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汽车产销量第一的国家,但业内普遍认为,由于缺少核心技术和自主研发能力,中国只能被称为汽车大国,而非汽车强国。要想真正做强,必须从零部件抓起。
零部件是最能体现技术实力的,然而我国零部件企业却缺乏核心技术。入世后,我国的汽车产业政策规定了整车的合资股比,却对外资投资零部件领域没有任何限制。这直接导致了我国零部件产业的核心技术空心化。
(关键词:减震器活塞杆)
在汽车电喷系统、发动机管理系统、ABS、微电机、安全气囊等核心零部件产量中,外资企业所占比例分别为100%、100%、91%、97%和69%。从国内申请汽车技术专利来看,80%左右都以实用新型为主,发明专利申请较少,虽然多数高新技术产品已经实现了本土化生产,但国内企业自身自主开发能力偏弱,目前国内企业所宣称的技术大多是拷贝的,严格来讲就是“抄袭”,拿国外的产品来分解,然后仿制,缺乏自主创新能力。
这也导致中国的汽车零部件企业不仅缺少叫得响的品牌,甚至连规模也上不去。数据显示,2010年国内汽车零部件市场销售收入约为1.64万亿元,同比增长44%,比整车销售收入增长率高出7个百分点。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目前,国有、国有控股及销售收入在500万元以上非国有汽车零部件企业共有5000多家。其中,80%以上的年销售额在1亿元以下,超过1亿元的只有130家,国内近70%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生产成本高、整体效益低下,产品质量良莠不齐。国内申请的汽车技术专利80%左右以实用新型为主,发明专利较少,核心技术基本没有掌握。
一些业内人士认为,目前国内大部分自主零部件企业仍停留在来图加工、样品测绘阶段,面对整车厂推出新车型、新品种、新技术快节奏的高需求,很多自主零部件企业只能疲于应付研发任务,无暇顾及提升自身的基础研发水平与配套能力。
当前,汽车电子的开发已成为汽车技术进步的重要方面。但汽车电子产品核心技术几乎只掌握在几家跨国公司手里,中国企业要想打破这种业已形成的垄断难度极大。“汽车电子技术已成为我国汽车零部件包括我国电子产业面临的最大、最严峻的挑战,如果我们在汽车电子技术上不能突破,就不能实现关键零部件技术升级,就难以获得我国汽车产业自主发展的主动权,所谓汽车强国也将大打折扣。”董建平说。
“总体来说,目前我国自主品牌汽车还处于跟随模仿阶段。”在董建平看来,因为整车产品设计多为逆向设计,为其配套的零部件也只能靠模仿;另外,我国出口市场及售后市场的大部分零部件也为模仿或来图加工,都没有技术创新的必要和要求。
“模仿”由来已久。改革开放初期,我国汽车零部件行业很小,集中在卡车等商用车领域。轿车发展起来之后,在整车的带动下,零部件行业才起步。那个时候,国外零部件企业通过转让一些即将淘汰的技术,就能够满足我国市场需要。经过30多年的发展,国内自主品牌零部件行业技术水平提升很快,不少零部件企业不仅有能力为自主品牌整车配套,也进入到合资品牌的配套体系中。
长期的模仿和引进技术,导致中国的汽车零部件行业缺乏主动创新的动力,“仿制和过分依赖引进,是忽视自身知识积累、不尊重知识的最大体现,它已不适应汽车产业的未来发展,同时也使得我国零部件企业获得国外先进技术的途径越来越窄。”董建平说。
一些国际零部件企业也看清了中国的这一情况,在中国力争逐渐占领市场。比如,文中开头提到的张先生,就对于中国滤清器市场上的混乱有着清醒的认识,“虽然中国制造滤清器的企业很多(超过1000多家),但基本上依靠模仿,他们的产品质量和品牌都不好,在经济形势不好的时候,遭受的冲击更大,我们只要做好自己的产品,相信中国的消费者最终还会选择我们的产品。”
中国的零部件业必须自主创新
“模仿只是发展中的一个手段,核心技术模仿不来,也买不来,必须要走自主创新的路子。”董建平认为,随着汽车电子化时代的到来,模仿将无法奏效。
但是,由于我国的汽车零部件发展的基础薄弱,一些业内人士则认为,在目前的处境下,要想实现自出创新的转型,政府的支持非常重要。
在中国汽车工业咨询委员会委员陈光祖看来,2011年的金融危机并不可怕,中国的汽车零部件起点低也不可怕,可怕的就是到现在国内相关部门还没有认识到汽车零部件行业应该获得更大的支持。
据国内汽车专家贾新光介绍,10年前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谈判中,为重点保护国内整车厂商,对于国内的汽车零部件市场采取了“开放”态度,中国的汽车产业政策规定了整车的合资股比,却对外资投资汽车零部件领域没有做任何限制。
这让中国的汽车零部件行业一直没能走上正常的发展道路。从利润和所占市场份额来看,中国整车产业规模很大,但大概四分之三都是外来品牌。四分之三国外整车品牌的配套零部件,也有很多是国外过来的,虽然很多外国公司可能在中国开组装厂或者某种制造厂,但是从利润分成的结果来看,大部分利润还是流向了国外。这个市场成果里面,分享这个成果的大部分还是整车企业和国外的零部件企业。商务部公布的数据显示,外资控制国内汽车零部件销售的绝大部分市场份额,国产零部件销售收入仅占全行业的20%到25%;拥有外资背景的汽车零部件厂商占整个行业的75%以上,其中独资企业占55%,中外合资企业占45%,本土零部件主要应用于自主品牌汽车,市场占有率较低。
在钟师看来,政府部门“轻零部件重整车”也有着内在原因。现在国内由于整车企业能做到短平快,能出GDP效益。而每个地方的零部件企业对地方GDP拉动作用并不大,因此很少有政府部门给予关心和支持,因为出不了很大的政绩。
培养零部件企业的工作非常辛苦,且难见成效,十年、二十年可能才看到结果。在一般官员任期内很难看到成果,所以不愿意做这个事情。相关政府管理部门变化频繁,最后真正能踏踏实实做零部件产业战略的部门也凤毛麟角。最终,这个产业需要靠企业,而企业需要冒很大风险,做很多高技术的研发,尤其是对民营企业来说风险非常大。
陈光祖认为,我们现在呼吁加速零部件的转型,应该具有不悲观、不乐观的心态,在他看来,几万个零部件当中,大部分是基础,用不着下太大功夫,在中端技术部分,加以引导就足够,真正最尖端和最难的是核心技术,政府需要提供相应的帮助。
(关键词:减震器活塞杆)